“商测一体”“以商养测” “第三方测评”拿钱办事乱象几时休?
   来源:家居生活网     2024年02月20日 12:17

消费日报网讯(记者 王薛淄)蓬勃发展的电商让购物变得更加便捷,网络购物、线上下单成为大众消费习惯,但面对网上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,消费者越来越把“测评”平台和“专家”博主(以下统称“第三方测评”)提供的信息作为“货比三家”的重要参考。

        然而这些“第三方测评”水平参差不齐,其中部分平台和个人甚至“以商养测”“以测养商”。尤其是母婴行业,宝妈们关注的奶粉、乳铁蛋白、维生素、DHA、钙片等更是“商测一体”的重灾区。部分商家联合达人通过短视频、直播借着评测、科普的名义引导销售,干扰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,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。

        “乱拳打死老师傅”的测评市场

        整齐划一的分析工具、风格统一的装修陈设,连领夹上的用于收声的麦克风都用的同样一款,在不少“测评风格雷同”“注册IP一致”母婴测评账号里,主播们一边打着“客观测评”的幌子,一边大肆发表“主观感受”。“xx产品我不推荐哦,选这个不如选那个。”更是他们的常用话术。

截屏2024-02-06 10.56.52.png

        一位宝妈在给孩子选择钙片时,看到不少评测博主都在推荐同一个品牌一款液体钙,论调也是出奇一致,“液体钙孩子更好吸收”。她进一步了解后发现,其实液态钙和钙片所含成分相同,不过就是一个制成了片剂,一个制成了液体。从摄入角度来讲,液态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易摄入,不过从吸收的角度来说,液态钙和钙片是没有区别的。

        另一位宝妈也遇到过这种情况,“我现在买东西都习惯先去看看测评,前段时间给孩子选DHA,看到不少博主不约而同地推荐同一个品牌的T油,我又咨询了几家头部奶粉品牌,他们客服告诉我奶粉里添加的DHA都是S油。我也看了相关资料,发现这两种油功效上基本没有差别。”

截屏2024-02-06 10.57.00.png

备注:T油一般指寇氏隐甲藻油,S油一般指裂壶藻油。

        本应保持独立地位的“第三方测评”一旦偏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,与商家进行利益绑定,测评就会从消费者的“帮手”变成既可能误导消费者,也可能伤害相关企业的“双刃剑”。而对于这种“另辟蹊径”的商家,很少看到有口碑的大品牌亲自下场澄清。“当一个账号打通盈利模式后,资本就会复制出一批雷同账号。这些小成本复制的账号一边通过持续曝光占领消费者心智,完成带货,一边也避免某一个账号遭遇限流和封禁,流失粉丝。专注于打假某一个测评账号,确实费时费力。”一位从业人员无奈地说道。

        类似母婴行业这样“乱拳打死老师傅”测评现象并不少见。中消协曾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“第三方测评”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:93.1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;55.7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涉嫌“商测一体”“以商养测”模式;37.2%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“第三方测评”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;35.7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。

截屏2024-02-06 10.57.08.png

图片摘自中国消费者协会《“第三方测评”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研报告》

 

        营造消费焦虑 制造信息差

        事实上,当某个产品被不同的测评博主反复推荐时,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,想要进行深入了解。这时候,测评博主为了建立信任,就会拿出一些所谓的“官方数据”“科学文献”,让家长产生一种“安全心理”,认为这个产品是经过权威认证的,可以消费买单,从而完成收割。

        而所谓“第三方测评”从营造消费焦虑入手,制造信息差,评测数据根据自身体验展开,主观分享的观点,误导粉丝群体,不仅检测标准五花八门,测评质量大相径庭,有的还与商家有利益关联,以测评为名帮助商家鼓吹产品,诋毁同行。

        这些测评账号往往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,不仅在测评过程中以偏概全,断章取义,比如谈到某些元素时抛开剂量谈毒性,以颜色、外观等无关指标引导购买等,而且不少“测评”主播也没有营养师、医生资质等官方背书或平台认证,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,直播稿写什么他们说什么。此外,卖哪家产品,测评倾向于哪家,选择性引导,带目的性科普更成为“测评”博主的常态,部分达人甚至是利用早期的职业光环和影响力,春秋笔法,让粉丝自行得出结论,实现隐蔽带货。

        “谁测评、谁负责”

        近年来,虽然生育率有所下降,但母婴育儿依然是商业投放热度TOP3的类别。而随着目前“第三方测评”市场日趋发展壮大,市场参与主体呈现零散特征,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.4%。要对其形成有效约束,则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商家与博主遵守行业自律,更需要各方协同在监管层面步步紧跟、划清红线。

        对此,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范世乾表示,针对“第三方测评”机构发布的内容,市场监管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精准定性、严格执法。“属于广告范畴的,根据《广告法》进行监管,看相关测评内容是否构成虚假广告;若构成不正当竞争,根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予以处罚;涉嫌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,根据《产品质量法》《食品安全法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等予以处罚。”

        而北京市中闻律师所律师李斌则认为应明确规定从事“第三方测评”的准入条件,设置基本准入门槛并制定合理的申请审批机制,针对从事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进行统一备案管理,强化对测评人员的审核,推进实名制认证,商品信息认证,使测评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,营造良好的“第三方测评”环境;夯实“第三方测评”主体责任,做到“谁测评、谁负责”;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,建立消费投诉的“绿色通道”。

        面对“第三方评测”乱象,消费者自身要擦亮眼睛,辨别真伪,评测行业也需要加强自律,去伪存真。事实上,随着测评类账号的体量不断壮大,不少权威的儿科医生、育婴师也通过视频科普的形式,竭尽所能为家长缓解焦虑、帮助宝宝健康成长,消费者也无需过度紧张,只要拥有清醒的判断力,也可以购买到真正可信赖的产品。